本报记者 赖志凯 本报通讯员 焦永丰
“3个多月来,感觉自己像上了发条,每天转个不停,但看着目标一步步变为现实,心里踏实了不少。”谈及自己建设“黑灯工厂”的感受,首钢矿业90后工控软件程序员刘森如是说。
2024年12月,首钢矿业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深入推进智能矿山建设,确定以“现场零操作、设备零点检、工艺零巡视、运行零干预”为目标的“黑灯工厂建设”方案,大石河铁矿终端站被选定为试点。
在这座“黑灯工厂”的建设过程中,一个平均年龄为33岁的18人班组始终充满激情与活力,用行动和实力展示智能矿山建设中的青春风采。
从“赛场”到“战场”不断攻坚
2024年,刘森代表首钢集团参加“沙钢杯”第十一届全国钢铁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在激烈的比拼中,荣获“全国钢铁行业技术能手”称号。刚刚胜利归来的他,就被任命为大石河铁矿终端站“黑灯工厂”项目负责人。刘森当即踏上新的攻坚旅程。
“首次担任项目负责人,压力很大,能做的只有全力以赴。”不善言谈的他更愿意用行动表达。在推进项目建设过程中,刘森立足现场,坚持数智赋能,运用创新思维破解了一道又一道难题。
在智能矿山建设中,落料和上料是决定铁矿生产连续性、安全性与效率的关键流程。刘森通过开发卸料小车卸料控制程序,在卸料皮带两侧安装雷达料位计,实现精矿粉卸料由“人控”变“自控”。这一创新彻底释放了集控人员的紧张情绪。
“如同智驾汽车的自动泊车功能一样,自控后的卸料小车,均匀落料,每个料堆都如同复制粘贴般整齐划一。工作人员不需要再紧盯屏幕操控卸料小车的位置。”谈到数智转型带来的改变,集控岗位人员一致给出“五星好评”。
落料有了保障,上料环节同样不含糊。刘森利用“一张图”这一核心载体,将刮板取料机现场操作功能融入工控一张图,在集控室进行远程操控,将作业人员从现场复杂的环境中彻底释放出来。
创新没有终点,改变永无止境。刘森还实现了过滤机滤饼厚度自动检测,通过搭建自主调控模型,实施给出“最优输出”的答案。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实时捕捉现场“跑冒滴漏”现象,推进“工艺零巡视”走深走实。
“一线指挥官”用效率说话
“时间很紧,我们得加快安装进度,给调试人员留出足够时间。”在安排完上午的任务后,90后李佳奇习惯性地补充道。作为一名负责现场维护的青年班组长,他向来说话斩钉截铁。
今年3月初设备到货,距项目完工节点不足30天,安装这一关过不去,后面的工作便没有着落。为了抢进度,李佳奇带领团队合理规划电缆走向,安排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关键节点,精准铺设信号电缆5000余米;在安装PLC柜和无线温度控制箱时,他严格把控安装精度和线路连接,高效完成3套PLC控制柜,1套无线测温控制箱的安装,同时打破常规,穿插作业,顺利完成188个温度及振动传感器的安装。
施工任务吃紧的那段日子恰逢班组搬迁,一面是现场紧张的施工项目,一面是相对紧迫的搬迁节点。
“时间节点只能提前,不能滞后,再难也要顶住。”在与压力抗衡的过程中,李佳奇抱定了必胜的决心。
李佳奇学会了分身术。上午跑现场,盯进度,中午跑两头检查搬迁进度,下午继续跑现场,协助进行打点、调试,晚上总结工作进度,为第二天的工程准备材料,协调人员。
在持续的自我加压下,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现场49台设备的188个点检部位实现了在线监测,24小时“把脉”设备运行状态,对异常数据自动诊断、自动预警,打破了人工巡检看仪表的固有模式,实现了设备从被动等待检修向主动报告健康转变。李佳奇还积极搭建智能照明系统,通过微波雷达和人体识别算法,实现“人来灯亮、人走黑灯”,为智能、经济运行奠定坚实基础。
不爱红装爱“武装”
2021年参加工作,26岁的李红玉既是车间文艺骨干,更痴迷于现场自动化技术,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强,3年多来她扎根一线学习自动化控制技术,基本功愈发扎实。
“通过参与黑灯工厂建设,感觉自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原来一些大项目都是跟着师傅干,自己压力不大,这次人员紧张,自己也成了主力,将压力转化为成果,我一样可以做到。”李红玉说。在现场传感器安装过程中从选点、接线,再到调试,她全部参与其中,迅速成长。
有了全身心的投入就有了自己独到的理解与认识。针对大石河铁矿终端站循环水泵房无变频泵的实际情况,她创新性提出将一台冷水泵和一台热水泵改为变频控制,以实现恒压、恒流量控制的建议,并积极协助刘森完成了变频化改造。
之后,项目团队又自主研发了热水池恒液位控制模型及冷水泵恒流量控制模型,系统实现了液位与流量的自动精准控制,有效降低了设备因频繁启停造成的磨损以及电能浪费,大幅度减轻了岗位人员的劳动强度。
敢于接最烫手的山芋,冲锋最险的山头,智能矿山上的这群年轻人不断突破自我,超越极限。如今,大石河铁矿终端站“黑灯工厂”建设初战告捷,作为首钢矿业数智转型的生动缩影,标志着一座“无人则安、智能则强”的现代化工厂正从蓝图走向现实。
海通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